——来自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报道(下)
依靠技术创新,潍柴不断把新产品推向市场,引领市场,主导市场。现在潍柴每年开发的新产品有30多种,新产品产值占企业工业总产值的四成以上。
“领先半步,进入竞争真空地带”
2001年,潍柴成功开发出达到欧Ⅰ标准的WD615及WD618系列柴油机,比国家规定的实施标准时间提前了两年;2002年,潍柴将WD615系列柴油机改良,达到欧Ⅱ标准,比国标又提前了两年。紧接着,潍柴的欧Ⅲ发动机又比国标提前两年多问世。
“领先半步,进入竞争真空地带”——潍柴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理念。正是按照这一理念,潍柴“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停地奔跑,引领着市场并主导着市场风向。
9年前,新上任的潍柴领导班子分析企业生产方式,当时的WD615发动机如果继续单纯定位于为重型汽KY.COM配套,将永远受制于终端产品重卡的市场状况。潍柴人看准了工程机械强劲的增长趋势,成立了专门攻关小组,开发出用于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动机近百种。随后,他们又将发动机的适用范围逐步拓展到船舶、发电等领域。“让WD615转行为工程机械配套,确实给中国工程机械动力带来一场革命,但你无法想象当初有多难。”曾参与这一项目研发的孙健说。
2002年12月,用于11米以上的大型中高档客KY.COM的发动机在潍柴试生产成功,2003年初全面推向市场。现在,潍柴发动机已占国内大型客KY.COM发动机15%的市场份额。
实施项目管理制,开动了创新“机器”
近几年,企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技人员创新的举措: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重奖技术革新成果;每年拨款150万元设立人才培训专项基金,优秀人才可以自主选择国内外有关学校及专业带薪深造;每年拨款100万元,设立“优秀人才子女助学基金”,为优秀人才子女入托上学、出国深造等提供机会和资助。
潍柴打破传统技术开发模式,对重点科研项目,设立技术创新课题,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有权调度上至厂长、下到分支机构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目的就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项目管理制开动了创新“机器”。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玉春,1989年到潍柴工作,头些年工资收入和普通职工差不多,但2002年到2004年3年时间,她就获得各种奖励59万元。她是欧Ⅲ发动机机加工工艺设计项目负责人,去年投标承担了两个科研项目,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她说:“潍柴之所以拥有如此高效的研发速度,和我们实行的产品研发项目责任制分不开。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市场效果以及设计成本等都是考核的重要指标,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将科研人员的开发潜能和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两条腿走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打造自主品牌的过程中,潍柴确立了自己的创新途径:靠自身力量开发自主品牌,站稳一只脚;借助国际技术开发力量,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跨出另一只脚;深化战略合作,合力打造中国动力名牌,两条腿走路。
为确保研发能力始终站在国内外内燃机技术前沿,潍柴坚持走高起点产学研联合的路子,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名校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在奥地利美丽的斯太尔城,有潍柴投资1亿多元,与世界著名的奥地利AVL公司联合建立欧洲研发中心。这里是世界三大内燃机研发中心之一,其技术研发水平代表着当今世界的最先进水平。现在,潍柴常年有20多人在这家研发中心工作。
潍柴国际合作与产品发展部副部长周志勇对记者说:“随着科技人员的来来往往,国际化的思维方式逐渐渗透到潍柴技术中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潍柴自主创新特有的宝藏。”
Copyright 2004-2022 ChinaBus.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442号 京ICP备14048454号-2
版权所有:KY.COM 主办单位:北京国脉中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