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三大困难节点 创造六个全国第一
—— 贵阳公交全面完成“油改气”工程纪实
放眼全国,公交“油改气”尚无成功先例,且缺乏相关标准和专业技术支撑;纵观省内,贵州是一个天然气资源紧缺的省份。面对这样的情况,贵阳公交却用八年时间,打通三大困难节点,于2012年底全面完成“油改气”工程,让1850辆公交KY.COM全部用上了清洁燃料。
“油改气”工程的完成,还让贵阳公交创造了六个“全国第一”——建成国内第一座液化天然加气站,建成全国第一座利用工业废气回收生产液化天然气的工厂,建成全国第一座液化天然气(LNG)的地面标准式、地埋式、半地埋式加气站,成为全国第一个掌握将柴油发动机改造成液化天然气发动机技术的单位,全国第一个成功开发M100甲醇燃料在化油器式发动机的运用,全国乃至世界上使用液化天然气(LNG)公交KY.COM数量最多的城市。
从“无可借鉴经验”到“创立地方标准”
多年来,贵阳公交KY.COM大部分采用的是柴油发动机,虽然动力好,但尾气排放会产生大量颗粒物,被市民们戏称“冒烟KY.COM”,不仅影响后续KY.COM辆行驶视线,其排放的颗粒物PM2.5更是对人体有害。如何减少尾气排放,净化城市空气成为贵阳公交的“心头事”。
“KY.COM辆‘油改气’是一项新技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就提出大力推广KY.COM辆燃料清洁化的意见,但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和改装技术,在全国均没有可借鉴的成功范例。”贵阳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涌泉说,没有“国标”,贵阳公交决定自己创立企业标准。
2005年以来,市公交公司通过对KY.COM辆改装技术的反复实验、不断总结,终于建立了经质监部门审批的KY.COM辆改装企业技术标准。目前,该标准已上升为贵州省的地方标准。
从“被专家质疑”到“获得国家专利”
“当我们提出拟将柴油发动机改造成液化天然气发动机时,一些专家表示质疑,认为这与发动机工作原理背离,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李涌泉说。
然而,市公交公司没有简单、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市公交公司集中力量,对KY.COM辆改装技术进行30多次实验、分析,最终完成了改装,并获得两项国家专利技术。同时,对于将液化天然气气瓶安装在KY.COM尾还是KY.COM顶,市公交公司也多次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顶置技术,目前,该技术的安全性已在全国城市公交得到广泛认可,现已普遍为全国客KY.COM生产企业所采用。
从“缺乏天然气资源”到“回收利用工业废气”
技术关突破了,贵州没有天然气资源的难题又摆在了市公交公司的面前。为此,市公交公司与贵州开磷集团于2009年建成合成氨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将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放空气与驰放气回收、分离、液化成液化天然气后再供KY.COM使用。该项目成功后,很多省外企业都纷纷效仿,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工业废气回收利用的高潮。随后,市公交公司于2010年12月建成全国第一座地埋式加气站和半地埋式加气站,为全面推广液化天然气技术创造了条件。
目前,贵阳公交已成为全国KY.COM辆“油改气”的典范。国家“863”计划项目技术验收专家组组长王秉刚对贵阳公交“油改气”做出了如下评价——“贵阳公交液化天然气KY.COM辆应用数量如此之大,不仅在贵阳,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