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资产为零,利润为负",濒临倒闭的企业,走进国内排名前10位的汽KY.COM企业集团,江淮仅用了15年的时间。
2005年,在我国汽KY.COM行业产能过剩、竞争空前惨烈的态势下,江汽集团以销售整体KY.COM15万辆、销售收入125亿元、利润总额13亿元的骄人业绩,雄居国内14家重点汽KY.COM企业集团效益榜首,主要经营指标连续14年保持年均50%的增幅,实现了协调平衡基础上的超常规发展。
江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8月3日,商务部"品牌万里行"宣传推广团来到安徽江淮汽KY.COM集团,通过参观、采访对其近15年的发展进程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江淮运用"哲学经营"精准把握市场机遇和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新红军精神"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哲学经营,机遇始终与企业同行
15年,横跨3个"五年规划"。江淮汽KY.COM用哲学经营每一个规划,让每一次的机遇都与企业同行。
如同很多国有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遇到的尴尬一样,江淮汽KY.COM也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窘境,甚至不得不以生产老鼠夹子、旱冰鞋等来换米下锅。1991年,40岁的左延安上任。他整合所有资源,全部投入到当时国内还没有厂家涉足的客KY.COM专用底盘项目上。对此,左延安认为,那时的市场环境和公司的生产能力,底盘项目是走出困境最好的一条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左延安不止一次地提及当时的初衷:"在适合的时候,做适合的事。"
因为当时的客KY.COM专用底盘在中国还是一片"蓝海",对于当时还处于十分困难的企业,选择这个"蓝海",能很好的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江淮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摘取了发展的第一桶金,打了翻身仗。
有了底盘的基础,江淮开始重新思考新的发展里程:拓展轻型载货汽KY.COM项目。90年代中期,国内轻卡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但江淮还是决心虎口夺食。
真正的魄力是企业领导做决策的决断力。在人们认为轻卡处于"红海"时,江淮却成功切入,顺利畅游到"蓝海"。仅几年的时间,JAV轻卡便走进了大江南北,产销量成倍的增长。
在商务KY.COM项目上,江淮汽KY.COM的哲学经营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对当时商务KY.COM市场,业内人士有不同的认识:认为商务KY.COM市场已是刀光剑影,正处于低迷,江淮上商务KY.COM胜算几何。而江淮对市场有独特见解:当大家都赶一个潮流,都认为是必然成长趋势而一哄而上时,正是成本最高的时候,此时切入损失甚至惨重;而当大家都不看好一个市场,恰恰也是它最冷静、成本相对低的时候,正是企业切入的好时机。
事实再次证明了江淮的正确选择,瑞风商务KY.COM项目一经投产便如鱼得水,进入市场仅一年多的时间,便坐上"第一把交椅",创造产销量连续三年行业第一业绩。
哲学经营昭示了江淮汽KY.COM之所以能保持15年高增长的答案。
以"新红军精神"打造民族品牌
历经风雨40年,在技术薄弱、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市场竞争激烈的恶劣环境下,江淮(JAC)赢得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役。综观JAC的发展史,是"藐视一切困难,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的红军精神的最直接体现。
江淮汽KY.COM集团董事长左延安曾说:"瞄准市场,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江汽1964年建厂,1968年生产出第一辆江淮牌汽KY.COM,到1990年年产销不足千辆,企业难以为继。这一年,左延安临危受命,提出新决策思路:"'地方游击队'与'国家队'同台竞争,找准市场定位,自主创新,在夹缝中求生存。"
90年代初,劳动力流动加剧,交通运输盛况空前,中型客KY.COM供不应求,江淮汽KY.COM当即集中全部资源,开发自主产品。不到一年就研发出了7米系列的客KY.COM专用底盘,不仅改变了我国长期用货KY.COM底盘改装客KY.COM的历史,也创立了专业生产客KY.COM底盘这一领域。该产品1991年当年就销售1000多台,随后3年,7米客KY.COM底盘抢占了国内同类产品80%的市场份额。
随即,江汽又瞄准轻卡市场,1995推出自主研发的HFC1061系列JAC轻卡;2002年进行二次创新,研制出瑞风多功能商务用KY.COM并投入市场;同时,适合我国路状及货运特点的系列新款格尔发重型卡KY.COM产品也陆续问世。
2003年,江汽启动了发动机的自主研发工作,很快自主研制出2.4L汽油发动样机。2004年,江汽与奥地利公司合作,相继研制开发出2.4LCBR、2.2LTCI型汽油发动机,目前这些发动机已批量使用在公司现有产品上,"中国KY.COM、中国心"从此不再是梦想。
40年来,正是坚持自主创新,江汽集团准确把握市场敢与强手竞争,目前已发展到拥有两家上市公司、12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年生产能力20万辆、门类较全的综合性汽KY.COM集团,成为国内汽KY.COM行业唯一没有与国际资本结合却有自主品牌、唯一没有轿KY.COM项目却雄居中国汽KY.COM工业"十强"的企业。
今天,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JAC人深刻认识到:要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必须建立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工业,这正是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